來源:教育部 時間:2021-06-02 14:30:27 作者:
近日,教育部印發 《關于公布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的通知》,經高校自主申報、專家論證,全國共12所高校獲批建設首批未來技術學院。
此次首批入選建設未來技術學院名單的12所高校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津大學、東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它們均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為什么要建設未來技術學院?
根據教育部去年5月發布的《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指出:“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將著力培養具有前瞻性交叉融合、并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技術創新領軍人才?!薄督ㄔO指南》明確建設目標,要聚焦未來10年最具前沿性、顛覆性、革命性技術,搶抓科技發展機遇,推動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
可以說,成立未來技術學院、發展未來技術,是直面我國面臨的“卡脖子”技術挑戰,對搶占全球未來技術創新制高點、迎接新一輪技術革命和全球競爭具有重大意義。和高新技術或前沿技術相比,未來技術更為超前。
實際上,我國對未來技術學院的布局構思已久。2018年,教育部、工信部、中國工程院在共同印發的文件中提出“在科研實力強、學科綜合優勢明顯的高校,面向未來發展趨勢建立未來技術學院”。2020年5月,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正式啟動,計劃通過四年左右時間,在專業學科綜合、整體實力強的部分高校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探索專業學科實質性復合交叉合作規律,探索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培養新模式。
哪些技術算未來技術?
《建設指南》中多次提到的一個概念是“交叉融合”,要打破傳統按照學科門類劃分的知識體系,促進理工結合、工工交叉、工文滲透、醫工融合。
從目前已公布部分的相關信息來看,首批高校未來技術學院的研究方向基本與本校已有研究基礎的優勢學科有機結合。各高校依據自身特點,側重方向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都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交叉學科。
如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將圍繞生物醫學工程和分子醫學兩大前沿交叉學科進行學科建設,重點研究方向包括生物醫學成像、分子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大數據與生物醫學人工智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未來空天技術學院聚焦空天技術;天津大學瞄準的是儲能科學與工程、智慧城市、未來智能機器與系統;中國科大的量子信息科學等。
未來哪些領域或是重點?
教育部表示:“在未來幾年內,全國將繼續建設20至30個未來技術學院。專業將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學、生命健康等相關領域,未來技術學院將前瞻性的服務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健康中國等重大國家戰略需求?!?/p>
大數據
大數據屬于當今社會的高科技產物,是包含信息與計算機、數學與應用數學、統計學等眾多學科的一門新興學科。大數據的使用幾乎覆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中,大數據都和我們越來越密切。
AI(人工智能)
無論你是否接受,人工智能都改變你的生活。人工智能是許多國家、高新企業的核心發展技術。它可以幫助人類完成更精準化、更復雜化、也包括更危險的工作,覆蓋眾多領域,是集智能、通訊、數據、哲學、心理等繁多學科并極具挑戰的交叉融合學科。
區塊鏈
區塊鏈是一個新興且非常熱門的新技術概念,融合了金融和技術兩層概念。從科技層面來看,區塊鏈涉及數學、互聯網、計算機編程等多學科技術問題。隨著未來共享經濟與數字化經濟的發展,區域塊或許會重塑產業,甚至顛覆性的創新。
云計算
在信息時代,云計算是繼互聯網后又一革新。云計算也稱網絡計算,可以在幾秒鐘內完成數以萬計的數據處理,云計算的主旨是將所有計算機的資源融合在一起,用戶通過網絡就可以得到無限的資源。同樣,云計算是集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機械自動化等交叉融合的高科技產業。
VR(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Reality,簡稱VR),也稱靈境技術。VR涉及學科廣泛,包括計算機、電子信息、仿真技術等,繁雜的系統由不同研究對象和需求決定,從不同的研究出發,VR系統的分類也就不同。
智能科學與技術
智能科學與技術是攘括計算機、傳感、通訊、控制等眾多學科的跨學科專業,其還涉及機器人技術,與政用、商用、民用的各類智能技術和系統密切相關。最先設立該專業是北京大學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兩校在2003年共同提出成立該專業。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可以說是生物學技術中的一大里程碑。它為人類健康提供了巨大的福祉,并且在醫療健康、環境保護等方面成就傲人?;蚬こ淌腔诜肿由飳W、微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綜合發展的基礎上一門嶄新的生物技術學,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腦神經科學
腦神經科學是一門跨領域學科。美國最早開啟探索人類腦計劃,歐洲、日本緊隨其后。目前中國的腦計劃也已上線。不難看出,全世界都在推動對大腦規律的理解,同時通過對大腦神經元的研究來讓人類生活得越來越好。
如何高質量推進學院建設工作?
一、明確建設目標。瞄準未來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常規、突破約束、突破壁壘,強化變革、強化創新、強化引領,著力培養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技術創新領軍人才,推動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服務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基礎。
二、開展多元探索。有關高校要結合人才培養定位和學校實際,凝練未來技術特色,開展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模式的多元化探索。以提供優質資源和營造良好氛圍為抓手,以體制機制改革為保障,支持未來技術學院構建多學科交叉機制、探索多樣化培養模式、提供多出口制度設計、促進多主體協同育人、催生多方位綜合變革,打造能夠引領未來科技發展和培養技術創新領軍人才的教學科研高地。
三、加強質量保障。有關高校要健全未來技術學院質量保障體系,全面落實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將質量意識、質量標準、質量評價、質量管理等融入未來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培育全過程。要定期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報送學院建設進展報告和在校生學習情況、畢業生去向及后續發展等質量監測信息,建立學生成長數據庫,持續改進培養方案、培養過程、培養模式。要統籌各類資源,對學院建設予以政策、經費支持和傾斜,推動穩定發展。
責任編輯:姚治